2020体验业态在购物中心活得“不止挺好”;这届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空间;不想被“逼”死的「老旧商业」如何自救;2020,快时尚行业搅了个“天翻地覆”
2021-01-12
(点击标题,直达原文链接)
01
数据说,2020体验业态在购物中心活得“不止挺好”以客为稀的2020年,“体验”二字之于购物中心多了些复杂的滋味。
疫情肆虐之初,餐厅、电影院、游乐场、书店等典型体验式商业场景,瞬间急冻。兼备部分零售属性的餐厅、书店,还可转战线上,填空补缺。而电影院、游乐场这些纯娱乐之地,只能无奈熄火。
待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,以食为天的吃货们成了购物中心内最先回潮的一波客流,杯盏交接的喧嚣声宣告正常生活的回归。
可囿于硬件通风等限制,电影院、游乐场仍在闭店的阴霾中苦苦挣扎。它们是购物中心承租面积的大户,同时也因“船大不好掉头”脆弱性满满。
曲折剧情,行至岁末。购物中心们开始重新思考“体验业态”扮演的角色、存在的价值,意在兼顾人气与销售额、租金收益。毕竟靠体验业态揽客是手段,而不是终极目的。
➤ 疫情之下,购物中心“体验业态”活得怎么样?呈现出何种变化趋势?
➤ 往后走,什么类型的“体验业态”生命力更强?
02
小世界化、富精神化、去中心化,这届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空间?在2020年全球疫情冲击下,我国依旧有227个商业中心新开业,尤其是后半年,开业盛况此起彼伏。
线上红利正消失、线下空间机会萌发。移动互联网让线上连接能力全面爆发,随之而来的是线上红利的消失,人们的注意力又重归线下。以城市人的活动范围为标尺,城市空间可简单划分为:居住空间、社交空间、公共空间。在线下空间机会萌发的今天,这3大线下空间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特点:
➤ 自我空间小世界化:孤而不独,向内求稳;
➤ 社交空间富精神化:富而不贵,同质而居;
➤ 公共空间去中心化:聚而不乱,多元复合;
➤ 空间产品化关键点:功能满足+数字化提效+内容运营;
03
倒闭、空铺、减收、亏损……不想被“逼”死的「老旧商业」如何自救!从80年代的集贸市场、90年代的超市、00年代的百货,再到10年代的购物中心,商业项目每十年经历一次消费升级,商业项目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淘汰。加之,如今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好“玩”、越来越好”变”。面对10年、20年的老旧项目,即使经常路过,也完全想不出要进去的理由。
由此而来的倒闭、空铺、减收、亏损等境遇,不断逼迫着老旧商业自省自救。
站在城市更新大潮之下,存量时代考验着我们对商业生命周期的挖掘和延续,“再生与自救”成为国内商业向下一阶段突破新生的重要方式。
➤ 老旧商业的现状;
➤ 老旧商业现存的问题;
➤ 不想被逼“死”的老旧商业如何“自救”?
➤ 对症下药,“精心打造+深度运营”才能在存量时代幸存;
04
2020,快时尚行业搅了个“天翻地覆”!自2018年、2019年New Look和Forever21相继退出中国市场,快时尚行业洗牌的速度明显加快。2020年初来势汹汹的疫情,更是将快时尚行业搅了个“天翻地覆”。
上半年的全球市场上,GAP现金流告急、ZARA和H&M关店裁员、优衣库收入下跌。下半年依托中国市场,四大快时尚巨头逐渐回血,但是纵观全年,快时尚品牌们的开店速度还是不可避免的慢了下来。
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,2020年,包括H&M、ZARA、优衣库、MJstyle、MUJI、UR、C&A、GAP在内的8个快时尚品牌,在内地共新增203家门店(不含升级重装门店),在2019年创历史新低的基础上再次刷新最低纪录。快时尚品牌中国开店量在2018年断崖式下滑后,至今已是“三连降”。
➤ 优衣库领跑,国产品牌UR和MJstyle强势;
➤ 华东龙头地位动摇,西南成都瞩目;
➤ 低县级城市受欢迎,下沉成为主旋律;
➤ 快时尚试图脱离固有模式;
➤ 向下沉市场和线上找红利;